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科学普及

为群众撑起一把安全伞——新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纪实

 

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地跨江淮两大流域。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05个行政村,是以丘陵为主的山区县,境内群山环抱,河溪纵横,地质松散,群众依山建房较多,每年进入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任务重。近年来,新县县政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不断加大排查和巡查力度,先后成功组织10余次避险,避免人员伤亡5人,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有力,新县被国土资源部首批命名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

加强组织领导  编织防灾责任网

新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和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每年由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每个乡镇与各行政村签订责任目标,将全县19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明确防治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并建立防治档案,每个档案包含隐患点的位置、受威胁人数及财产价值、防治责任单位、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监测人及其联系方式和防治措施等内容。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的建立,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强大合力。组建应急分队,明确人员职责,要求任何时候保持通讯畅通,一旦出现地质灾害,确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投入抢险救援。

注重培训宣传  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新县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采取以训代宣方式,每年举办地质灾害防治专题培训班12期,重点培训了四应知四应会等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充分发挥电视、手机短信、微信、门户网站等平台,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并借汛前排查之机,深入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及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强化应急演练,先后与省、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联合组织开展土坯凹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灾情应急处置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新县共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2万份,发放地质灾害防御宣传资料3万余份,刷写、悬挂宣传标语1000余条。

强化源头预防  实现排查全覆盖

 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深入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细致的排查,重点对公路和铁路沿线、学校和居民集中的区域、旅游景区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及劈山建房的农宅周边区域、地段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面死角。并对发现的隐患点和重点隐患区,全部安装监测仪器、设立警示牌,建立排查台帐。并强化预警预报,积极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预警,将汛期气象和预警预报信息及时传达到每个监测员,要求做好隐患点监测工作。近年来,新县开展汛前排查100余次,出动排查人员2万余人次,查出地质灾害隐患195处,设置警示标志200余个。

实施项目治理  消除地灾隐患

近年来,新县在抓好地质灾害防范同时,注重地质灾害治理,先后申报了红高梁等7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其中争取省级资金680万元,对向阳新村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边坡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该工程是新县建国以来由政府投资的第一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通过民间筹一点、成功人士捐一点、政府投一点等方法,自筹资金2688万元,对东城花园、朝阳路朝阳小区等区域边坡和梨园巷、花果山等滑坡体,红灯冲、艾洼姜塝、城南液化气站等3个弃土场及艾洼安置区地质灾害进行治理。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项目治理,大大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严格落实制度  防灾管理无漏洞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制度保障,新县制定了地质灾害巡查、速报、应急和值班等四项制度。严格地质灾害巡查制度,实行分类指导和分组巡查,增加汛期巡查频率,要求及时掌握各隐患点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将巡查结果登记造册;严格信息报送制度,遇有地质灾害发生和险情报告,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或重要紧急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严格地灾防治值班制度,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落实了值班场所,确定了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严肃值班纪律,值班人员不得擅自脱岗、离岗,对因值班不到位延误处置时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严格执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工作机制,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确保灾害发生时能有效开展救援等工作;坚持警示制。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易发区,设立警示牌,全县已设立警示牌195个,通过警示牌告知广大群众灾害类型、大致范围等基本情况,以提高广大群众日常防灾警惕性。(黄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