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十年·见证|保护产权登记为民不动产登记服务的革新与飞跃 ——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十年登记工作发展历程


  十年披荆斩棘,十年成就非凡。自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开展以来,信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春秋,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他已经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回顾十年风雨历程,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从流程优化、环节梳理、材料精简、时间压缩、服务能力、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突破。

  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同年11月,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决定,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明确由原国土资源部承担,并提出统一登记机构、统一登记簿册、统一登记依据和统一信息平台的“四统一”改革任务。2015年3月1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的同一天,江苏徐州、四川泸州和江西崇义等地分别颁发了全国第一批不动产权证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动产统一登记自此开始了一段浓墨重彩、荡气回肠的历史书写。

  2016年,按照上级部署,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响应,成立信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经历部署登记平台、整合机构职责、重塑业务流程、完善工作制度、优化登记平台、改造综合受理窗口等一次次蜕变,信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

  2016年8月17日,信阳市本级“首本”不动产权证书在经过受理、初审、审核、登簿、缮证、缴费各环节后,成功颁发至权利人手中,标志着信阳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开启了正式篇章。自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以来,十年间,不动产登记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深化改革、业务创新和服务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实现了从“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的蝶变。再回首信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6个质的完美蝶变诠释了不动产人砥砺前行的决心和毅力,展现了其如何从繁琐低效走向便捷高效,真正实现便民利民的过程。

  第一个质的完美蝶变:从30个工作日办结到即办即结即领证——服务质效的飞跃

  十年前,不动产登记成立之初,工作人员不足,业务摸索着办理,工作效率不高。业务办理时间最长达30个工作日,存在群众跑腿多、等待时间长、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水平有限等现象,业务办理体验感极差。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信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局通过优化流程、压缩时限,实现了“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即办即结即领证”工作目标,现已实行登记业务综合窗口平行受理模式,窗口受理时间平均提升约50%以上,并且在受理完成20分钟后,群众可自主打印证书,24小时自助打证机打印证书约3万余本。

  如今,部分业务甚至可以“秒批秒办”,群众只需跑一次或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登记。这一蜕变不仅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也体现了窗口单位对服务理念深层次认知的转变。十年间,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统揽,持续打造“信服登”党建业务融合品牌,先后开展“帮办代办”“上门服务”“弹性延时”“假期不打烊”等特色服务机制的同时,中心的“共产党员先锋岗”“学雷锋示范岗”“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志愿者小分队”等岗位设置,成功完成了各岗位职能转变和服务意识强化的蝶变,有力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升,让群众感受更多来自不动产登记窗口的优质服务体感。

  第二个质的完美蝶变:从多个部门窗口到“一门一窗一平台”——信息共享的飞跃

  过去,不动产登记办理涉及房管、税务、国土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互通,申请人需要重复提供相同的证明材料,群众需要跑多个窗口、提交多份材料,流程繁琐、耗时耗力。

  十年间,通过不断优化整合部门职能,拓展改造登记平台,优化升级“交易登记一体化平台”,实现了现有不动产登记“一门一窗一平台”的“综合受理、分类审批”服务模式,“一站式”服务模式,群众只需到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互动一人即可完成交易备案、税费收缴、水电气转移及不动产受理等所有事项。整个流程高效便捷,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节约业务登记时间约80%左右,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群众感受到更加贴心和人性化的服务体验。“交易登记一体化平台”的升级改造全省首创,成为省内、外兄弟登记机构学习观摩和借鉴的亮点工作模式。

  第三个质的完美蝶变:从纸质材料提交到信息共享技术赋能——技术革新的飞跃

  最初,群众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需要提交大量纸质材料,群众和工作人员都面临繁重的材料整理和审核工作,在整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仔细进行材料的审查,而群众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和复印各种证件。提交材料的易篡改和虚假材料提供等让登记风险居高不下,增加了审核难度和时间成本,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不动产登记逐步实现了“无纸化”和“智能化”。在全省率先施行的“区块链+不动产”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让群众无需重复提交材料,部门间也可以通过平台直接调取数据。共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调用信息材料50余万次,减少群众材料提交10余万份。这种技术赋能,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也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直接调用,减少了登记风险。

  第四个质的完美蝶变:从格式化登记形式到立体多元化登记——服务理念的飞跃

  过去,由于流程复杂、部门协调不畅,不动产登记常常出现“卡壳”现象,因超占用地红线无法落宗、不动产边界界址不明晰、单位房改产权纠纷、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无法登记的难题,导致群众办事难、办事慢、体验较差。

  十年间,通过优化流程、强化部门协作,实行一次性告知、容缺受理机制、交地(房)即交证、“带押过户”等举措,不动产登记实现了“快速办”“顺畅办”,不仅提升了办事效率,也增强了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信任感和获得感。

  信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本登记机构先行先试的“带押过户”工作,形成了信阳独有的工作亮点,被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确权登记局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一度曾受到自然资源部关注,并被央广网进行宣传报道。对《民法典》的理解运用,充分体现在为民办实事当中,主动先试先行、率先在全省将遗产管理人制度引入不动产非公证继承登记工作,减少登记成本。共办理非公证继承业务约4500余宗,减少群众公证费用约3000万元。

  登记机构通过与市、区两级法院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深化“不动产+民政”及优化婚姻关系审查机制,建立水电气及税务部门“高效办成一件事”联合工作新格局,群众只需提交一次申请,即可快速完成登记,体感显著改善。

建立“不动产+N”登记服务体系,除在实体大厅外,通过延伸登记服务网点,建立15分钟快速登记服务圈;与省内外登记机构签订“跨省通办”战略协议;推广网上办事大厅应用等新举措,让群众实现就近办、快速办,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赢得了广泛好评。

  第五个质的完美蝶变:从被动的行使登记职责到主动开展“特色服务”——队伍管理的飞跃

  不动产成立之初,通过人员划转组建不动产登记人员队伍,随着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深入开展,加之各类登记业务时限的提速增效,日益繁重的登记工作任务让登记人员应接不睱。

  十年来,不动产从最初的7人筹备小组,经过几次机构整合、人员划转,现有编制人员95名。面对人员持续增加和业务登记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信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举办不动产登记技能大赛、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政策法规研讨、人人当讲师、服务礼仪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中心人员队伍综合素养。信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每年开展培训学习时长40学时以上,现有专业技术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6人,通过不动产登记代理人考试25人。同时,不断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以案促改警示教育,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一步营造登记人员学法、守法、懂法的工作氛围,努力提升登记人员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做到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

  第六个质的完美蝶变:从大厅建设的薄弱化到大厅建设的标准化——场所建设的飞跃

  十年前,不动产登记大厅办公场地拥挤、设施简陋、服务不规范,群众办事体验不佳。经过十年的不断改进、完善登记服务大厅建设,从大厅设置、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创新举措、严守底线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改进。如今,宽敞明亮的大厅、老弱病残便民设施的配备、等候区的暖心座椅、医疗便民箱的配置、标准规范的服务导台、清晰明确的服务指引、专业高效的帮办代办服务、规范的样表模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弹性办理时间等各类大厅设施建设和服务升级为群众提供了更加安静、舒适、便捷的办事环境。这种标准化建设,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也增强了群众的信任感和幸福感。2024年荣获部“全国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成效显著单位”荣誉称号。

  始于人民需求,终于人民满意。十年间,不动产登记工作从效率低、流程繁、体验差,走向了高效、便捷、智能的新时代。这一历程,既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生动实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的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工作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撰稿单位:信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撰 稿 人:张涛

核 稿 人:游梦蕾

审 核 人:许丽丽

联系电话:0376-6366100